日暮,窗外远远地麻雀叽喳,我一个人坐在屋里,有些百无聊赖,似乎很久没有动笔写点什么了,本来四月底在参观齐国博物馆的时候就计划整理下这几年的游记的,然而终究懒得行动,只匆匆把大量的照片发到空间算是对自己交差了事,如今倒是懊恼曾经细腻的笔触已有些荒疏了,然而冥思这五天的行程,仍觉得有必要将路上的时光用文字细细雕琢出来。                                                                                                                                                  

       旅游车从淄博行至黄山,到了酒店就晚上了,一路鞍马劳顿,连有认床习惯的我也很快就沉睡了。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一行人急急的奔赴黄山脚下,行车至盘山公路尽头,又坐缆车至半山腰,之后一整天的旅程,我们都是用脚一步一步走下来的。

       黄山之游,我一直觉得分外幸运,当地气候湿润,雨水较多,即使不在雨天,阳光充足也是很少见的,然而老天却格外眷顾我们,一上山,便毫不吝惜的铺洒阳光,以至于我们能清晰的看到远山间雪浪般的云海。 
       “观黄山,天下无山”,古人向来是最讲究遣词用句的,仅这七个字,已将黄山的气度韵致道出,颇有霸气。的确,黄山集奇秀险灵于一身,蕴含北方山系的雄伟,亦有南方山脉的灵动。我们在山间穿行,远望巍峨山群,黛青色山峰间,云海如瀑布萦绕,谷间溪水潺湲。
天道造化,在这里似乎将生命的律动和从容有序交织在一起,峡谷间不知名的植被漫山铺展,破石而生,而层峦起伏的山脉绵延的却又如此洒脱而不失规整。 有时觉得前路平坦,谁知却峰回路转,有时看前方悬崖叠嶂,实则安然无恙。爬山的乐趣,如同体验着芸芸众生,难以跳脱生命长河的轨迹,却总在似乎是定局的情况下出现逆转。

       我们一行人穿行山间, 向光明顶迈进,九曲十八弯间,路经飞来石。仰望崖间,巨石如神来一笔,斜飞峭壁间,伴随云雾,迷蒙有些飘飘若仙。老版《红楼梦》的那块石头,便是在这里取景的,果然带着几许神秘和灵动之感,不知当年曹雪芹先生是否看过这块巨石,而那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顽石,是否又受到这飞来石的启发呢?
       相比之下,排云峰更显气势恢弘。黛青山峰显得沉稳雄浑,云海层层弥漫,雪浪般铺展开,延绵如仙人腾空祥云,那种洒脱的气质,不知若是诗仙到此,会不会豪情万丈,遂酣饮挥剑赋诗一首?天上晴空,脚下排云,身畔清溪点缀,入此山境,不免生出几许
“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愿景来。

       光明顶则不负其名,光明盛大。老天似乎是格外眷顾我们,一行人气喘吁吁的刚一爬上光明顶,登时太阳便从云间跳脱出来,刹那间阳光铺展开一片恢弘光明,眼前顿时空明澄澈,连山上的几块大石头似乎都在反光,耀得睁不开眼。天空碧蓝,澄澈的似乎要滴下水来,远处的莲花峰静静的陪伴凝驻,显得格外温柔。若是此时耳畔响起钟声,则显然就是一派庄严佛境了。 
        上山行程是颇具乐趣的,虽然很累,然而听着导游一边介绍奇松怪石,一边拍照赏景,天人融合,时间恍然远去,然而下山却是枯燥劳累不堪的,下山风光只在穿林间,有些阶梯陡峭,腿疼的难以接触地面。长时间的行路,最后我只能凭借下意识的动作去完成下山的目标了。
       然自黄山回来,再去欣赏其他湖光山色,便总觉得缺了点韵味,不是少了些洒脱的豪气,便是少了些云海带来的灵秀,果然是应了那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像是一副嵌在自然间的水墨丹青,却显然不是静止的,山中顽强怒放的生命总在寻求律动与突破,与嶙峋的山石一动一静,阴阳互补,相得益彰。黄山景致,虽历经千载,却以一派从容气魄俯视芸芸众生,即便我们穿行其间,登上最高峰,却总有种臣服感及震撼感冲击着内心。也许,这便是一种天道,以一种山峰绝顶的气势震撼心灵,以一种温柔的云水间洗涤尘心,阴阳交互,包含而转化,如同佛家修心,时而清泉石上,时而当头喝棒,有时灵动智趣,有时气概恢弘,亦庄亦谐,动静相融,方洗净铅华,于
内心坚定的修持中,达到圆通机智,得大自在。

       一品黄山,天高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