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源

现今的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一环又一环,高速运转。世人不得不承认,上世纪北京城的建设无疑是很具破坏性的,为了城市的发展变化,而对太多的文明古迹进行摧毁或伤害。国人皆知,1860年圆明园被毁于英法联军之手,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然而,国人对于北京文明古迹的破坏亦是不可逆转的。仅见于老照片里的老北京各座城门与城墙,历经了明清两朝风雨,竟被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市民捐献城砖意欲复建,又有多少意义?近些年出版的北京故宫主题摄影作品集里,宫墙上赫然出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留下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足以令读者颇感触目惊心。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尽处,景山寿皇亭下的古槐树也是毁于文革时,后来游客见到的那树已是别处移栽于此的“赝品”了。
······
诸多此类,不胜枚举。相较于“北京”,我更愿称此城为“燕京”。望诸君一览我这篇小文后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那便是吾之幸矣。

------以上是为 楔子


八百六十余年的建都史,三千余年的建城史,上下五千年文明精粹的积淀,燕京旧梦,气韵悠长。

从秦汉风月走来,大秦直道与万里长城至今依稀绵亘蜿蜒,令今人恍见秦帝国沉眠于悠悠岁时深处之盛况。从唐诗宋词的字字珠玑走来,幽州风云际会,见证王朝兴衰更迭,万象风云。从元明清帝业走来,三朝风霜,前后三十四位君王于此指点江山,坐镇天下。
而早在上述年代之前,春秋战国烽烟四起时,蓟国建城于此。后燕国打败蓟国,迁都于此,此地始称“燕京”。上述年代之后,民国年间,京华烟云,“北平”与“北京”名称转换,又是几度巨变沧桑。

旧京藏影,唯清末民初,驼队浩荡,城门巍然,彼时风物,一瞬,定格为久远。
深深宫院,恋恋皇都,花开盛世,花落拂尘。千年一叹,帝京不复!
紫宸皇居,紫微銮驾,前朝三殿,后寝交泰。乾清坤宁,众生所望。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中轴线一贯以之,正如龙脉铺就,似可永继。期间建筑、院落诸类疏落有致,物藏甚丰,上溯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末,中华古国文明,除夏之外,一应俱全,不曾间断。
紫禁城四围各开一门,东、西华门各居东西,南设午门,北为神武门。
皇城亦设四门,东、西安门各居东西,天、地安门各居南北。
正阳、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德胜、安定,此为内城九门,各司其职。
外城七门,北墙东、西便门各居东西,东墙设广渠门,西墙设广安门,南墙三门则为永定门居中,左、右安门各居东西。
旧京诸门,两度更名者,唯中华门耳。其名于明、清,分别为“大明门”、“大清门”。及至清亡,撰字者意欲取匾换面,刻以“中华门”三字,岂料翻面视之,赫然见“大明门”三字依存,只得更换匾额,示以“中华门”。此等轶事,怎不令人感慨嘘唏?皇朝更迭,世事变迁,尽皆于换匾刻字一事可见矣。
旧京城墙、城门、城楼、牌楼几乎皆毁于上世纪,唯留旧影呈现当年风貌。泛黄旧忆,昔年光景,残年秋照,一一道来前朝故梦,隔世经年。

其它诸类帝京建筑景物------
天坛意寓“天人合一”,是为帝王与上天沟通之所。由北至南,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以及它们周围的苍松翠柏,竟构成了相当于紫禁城四倍面积之辽阔领域。
琼华岛、白塔山,见证了金、元、明、清四朝历代辉煌。其间太湖石却是来自北宋汴京,为满足宋徽宗奢欲之花石纲搜刮天下好物而成之艮岳。
西苑三海历元、明、清,供皇室赏乐游玩,至清朝,又增处理政务、举办典礼诸能。而历经顺治、康熙、乾隆年间修建之瀛台,则见证了康熙帝勤政之功、乾隆九年补桐雅事、晚清叶赫那拉氏掌权时之光绪帝血泪。
黄寺、黑寺是清朝皇家相关之寺庙。其中尤以黄寺与皇家渊源更深,雍正、乾隆二帝皆于黄寺立碑敬长。乾隆四十五年,得皇帝多次接见、赐宴、颁赏之后藏黄教领袖六世班禅,十一月初二日圆寂于西黄寺。黄寺中,整体形制仿印度佛陀迎耶式塔之清净化城塔融合不同艺术风格,实乃清代金刚宝座式佛塔杰作。黑寺供有康熙帝御赐之无量寿佛。整座寺院毁于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另,雍和宫由雍亲王府升格而成,规模宏大,是清朝宗教政策的一大体现,其中有“三绝”这般旷世罕见之佛教文物精品。
三山五园为,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尽皆毁于英法联军之手。三山五园各具其美。当中自是以圆明三园为最,历经康雍乾、嘉道咸六代帝王长达一百五十余年营建,见证过古中国封建皇朝最后之盛世夕照,不但汲取了中国两千余年造园精粹,还兼具西方古典园林之美,其间藏品多为无价之珍。其别称“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园林登峰造极之作。圆明园是属于清朝皇家,更应属于全人类。
咸丰十年,一炬成殇!

同治年间,清廷曾耗时一年左右对圆明园进行重修,无甚作用。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挪用2000多万两白银,在清漪园遗址上修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值得庆幸的是,颐和园与紫禁城逃过了八国联军的魔掌,今人得以借此一览皇室建筑之精艺。
而1923年6月26日晚,紫禁城内,建福宫一场大火,损失不可计数。建福宫现虽已重建,但当年其中佛教珍藏、古代书画之类,已付诸烟云。

除了作为实物存在过、存在着的旧京建筑景物之类,旧京民俗风物亦令人追忆怀想。皇城根下门类繁多之各式庙会,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其景况氛围,热闹欢腾。今人时常感慨年味减淡,殊不知老北京庙会,人、情、味皆具之美。
京剧作为国粹,得以魅力长存,不乏西太后之功。宣统帝尚居紫禁城时,梅兰芳曾入宫献艺。一代名旦,青史留名。

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一行被鹿钟麟驱逐出宫,之于京城最显著的变化,我个人认为,一是旗装妇女不见踪迹,二是銮仪卫失业,钟鼓楼不再为大众报时。两把头发式、木头盆底鞋,于今人,恐怕大都只能在老照片和影视作品里一窥究竟。晨钟暮鼓则更难追想。已故清史专家朱家溍在传记里述说,儿时曾天天听闻老北京的钟鼓声,每次是108响,但他没数过。诸位看倌可别小觑了这钟鼓声,它不但与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作息息息相关,更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文化。

至今犹记,高中一篇语文课文对于北京胡同文化愈发式微深感遗憾。老北京另一经典范例便是四合院了罢。

浸染了岁月沧桑的古建筑、古街,行走其间的当今北京人,似都还残存着古都遗韵。那个走过春夏、颇有秋冬意味的老北京渐行渐远,被无情的匆匆流年抛至岁华彼端。即便古物尚存,然,今人与前人之心之境已异。那个悠然、淳朴、清苦、时时处处洋溢着古文化情韵的年代早已逝去,徒留残痕,供后人追忆。

如若您也喜欢老北京,却不愿翻书一睹其真容,那我推荐您看看1983年电影《城南旧事》,京味甚浓,无论是沈洁小姑娘饰演的小英子,还是《骊歌》都堪称经典。

【终】

这篇文我参考的资料主要有林京著书《寻觅旧京》 其次是林京著书《北京城百年影像记》

―――――――――――――――――――

彼年紫薇花开时,漱芳香弥遍紫禁

王定源

紫薇是盛清奇花,花开一季,隽永流芳。
――题记

紫微,帝星也。
夏家有女名为紫薇者, 实乃帝姬也。

绮思才貌之外,夏紫薇以仅只十八岁的花样年华,让世人见识了何谓“高贵尊荣”,何谓“温娴淑雅”。
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中萃取之精华,兼具诗情画意的母亲的悉心栽培,锻造了她旷世绝伦的风采。那是自内而外、自然而然散发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是书香门庭、翰墨人家多年熏陶而成的精才绝艳。
那是大明湖畔风水宝地钟灵毓秀处诞育的至臻尤物。
特别是其血液里、灵魂深处,注入了天潢贵胄之龙气,使其更添皇家风范!

如同历代琼瑶作品女主角,夏紫薇被琼瑶赋予了秀外慧中的资质和凄风苦雨的命途,不同的是,这个角色呈现出更多层次的“美”与“德”。
若我要用美玉来比喻夏紫薇,那便是被时光浸染上包浆的美玉,质美而性温,璀璨华泽,莹润沁心,如此倾世。

与一般才貌女子有异的是,她灵动的气韵,高贵的心性,一身芳华流露出的浮躁现世之人所不具备的明媚优雅。
对小燕子倾心相交,她以美玉情怀多番包容、保护小燕子。对乾隆心怀孺慕之思,她不惜以一介弱女子的纤秀玉体挡下厉刃之伤。和尔康相知相许,她援引汉乐府民歌《上邪》里的经典语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我道出这首情歌全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邪”在这里读作“爷”】这样浓烈而铭心刻骨的情愫,委实不像夏紫薇这样一个看似纤弱的少女所具备并能承受的------这说明,柔弱温婉的文艺女子,往往深藏不露着卓尔不凡的精神内涵。相形之下,其母对乾隆说出的情话“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出自古中国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细细思量,我认为,夏雨荷这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语成谶。因为《孔雀东南飞》的男女主角最终未能长相厮守,并且,夏雨荷和刘兰芝一样,芳华早逝。
对宿敌皇后和容嬷嬷,她最后也能化干戈为玉帛。第二部第46集紫薇吟出的八个“不打”追根溯源,改编自宋代才女朱淑珍为父求情的诗作。不得不说,琼瑶引用古诗文是很有一手的,每次都能那么恰到好处,为优秀作品锦上添花。

夏紫薇带给诸君初见的惊为天人,在大杂院与小燕子义结金兰,于福家的情根深种,入宫后的水深火热,南巡时的兰心蕙质,真相大白后的玉汝于成夙愿得偿……其间每一段、每一幕,莫不令参与者、观者心醉神迷,痴痴不已。
此女非凡品,于紫陌红尘走一遭,莲步生辉,芳踪余韵,历久弥香。

最后,我要向心如姐姐致谢,谢谢非科班出身的她为我们带来这样诗意唯美又不乏坚忍大气的演绎,还能做到毫不生硬刻板,从头至尾都那么自然而然、深情款款。

紫薇有言:“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而“恕”字,又何尝不是“心如”二字的结合呢?
心如之后,再无紫薇!!!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