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江南我写文迄今为止,已十载春华,今次是头一次写这么一位女性。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臭名昭著、骄奢淫逸的人物。因为故事取材自史实,所以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情节并非我原创,但我也是以自己的文字来重新组织这部分内容。我还有美化女主角的举动和虚构的情境,望见谅。敬请诸君别拿我此作与流潋紫老师大作《后宫甄嬛传》进行过多比较,我并非向她致敬,恒爱你们。   主要参考资料 图书《紫禁城帝王生活》  1983年电影《火烧圆明园》及当年相关期刊     1989年电影《两宫皇太后》  2007年德珍的晚清宫廷题材绘本故事书《御香缥缈》】                       


                                                                    楔子     涅槃

       明末,江山动荡,崇祯帝意欲励精图治,大振社稷。

       奈何天命不予,时运不济,女真铁蹄,图谋中原。       

       相传,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三部落,一名首领即死于其刃时,立下铮铮誓言:“将来,即便我叶赫那拉氏,只有一个女人存活于世,也要凌驾于爱新觉罗的江山!”             

       尔后,时光流转,斗转星移,两世纪光阴岁时过。明清之交,李闯王短暂登极,万里江山终还是落入异族之手。紫禁易主宛如涅槃的凤,浴血重生,满汉交替天下权。清初治世始定,后历经康乾盛世,百姓安泰,世事平定。然,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咸丰,国祚愈下,盛世不再,民怨时有。      

      而我要讲述的故事,始于清咸丰年间。        


                                                                    第一幕     缘起      

       北京一名候补道员,收入甚微,一人肩负一家五口生计大任。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候补道员未能熬到正式即位,竟盛年早逝,带着满腔遗憾,留下孤儿寡母四人,惨淡度日。       

       次女婉贞,么子桂祥,以及母亲,都是忠厚淳朴,资质平平之人,克勤克俭,不辞辛劳。     

       唯有长女杏贞,风姿错约,窈窕华年,仿若生错人家的天女。    

       出身堪怜的女子,自是得不到师傅指教读书习字的机会。可她总能于刺绣女红的闲暇之际,细细品读先父遗留下的册册藏书。从书中,她得知了历朝历代那许多已化作过往云烟的史事。尤是那些点缀沧桑青史的红颜佳人,最令她心驰神往,上至泪洒湘妃竹的两名湘妃,下至大清权后孝庄文皇后。       

       其中最令杏贞念念不忘的是两名女子。      

       一是“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     

       二是大唐盛世时改国号为“周”的武氏女子。     

       前者,系念故国情深,不慕荣华;后者,作为一名女子,冠绝古今。         

       心向往之,莫不忆之。      

       每每早春乍暖还寒时,春光乍现的清晨,早莺初啼,缕缕光线透过窗纱照进来,杏贞捧读诗书,含英咀华之余,唇齿留香,沉醉忘我。夜幕降临,星月交辉之时,杏贞可放下一天的活计,得以再续书缘,颐养身心。     


       如此,年年复年年。       


       一日,杏贞打宫门附近走过,看到一名老石匠在打制宫廷使用的石雕作品。杏贞发现,所有浮雕内容,都是龙居于凤之上,心下暗想,如若自己将来可有一番作为,定要反其道而行,让凤居于龙上。       咸丰年间,再度征选秀女。杏贞虽出身贫寒,但终究是满洲镶蓝旗的少女。家母与弟妹本对杏贞不太抱持希望,再者,杏贞已是十八年华,在秀女之中已属高龄。但杏贞执意于此,不去试试,又怎知结果如何呢?  

     

      选秀那日,待到杏贞面圣时,咸丰帝已颇有些乏了,秀女个个精心装扮,但论及资质、才貌,则是良莠不齐,难合圣心。       


      初次步入这深深宫闱,煌煌紫禁,杏贞于心底暗暗惊叹,此处就是帝王宫禁。亭台殿宇、回廊宫道,都与别处迥异,说不尽的奢华侈靡。眼前光景好比华美深幽的九曲画屏,次第展开好似无穷尽的美景。每过一处景致,观者皆可迎来下一程的惊喜。就连足下的石子路,都是由不同图案构成的,往往还蕴藏古典故事在其中。


      内监一一报过秀女芳名与出身。     

      “叶赫那拉·杏贞,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      

       帝后一听,竟至皱起了眉头。     

      “叶赫那拉氏的女子来选秀,未免不吉。”皇后淡淡说道。      

       咸丰略一迟疑,询问杏贞:“满人先祖是马背上打下的江山,通诗书之士亦不乏其人。朕料你一区区弱女子怕是不精骑射,敢问,可曾读过什么书,可识得几个字?不如,你即兴书笔,让朕与诸人看看你等叶赫那拉氏的能耐若何。”       皇上这么一席话,暗藏机锋,有针对叶赫那拉氏的情绪在其中。哪有秀女即兴落笔成诗成文的先例呢?他是笃定眼前这弱女子至多只会女红与三从四德之类。       

      笔墨纸砚呈至杏贞面前。杏贞看着鱼戏莲荷玉石砚质地温润华贵的色泽,似在反讽自己多年来 含辛茹苦的闺中岁月。   “烟花三月,琼花漫卷。六朝粉黛,余韵犹存。鹧鸪天,樱锦华。春风拂过谁的笑靥?如花初绽的容颜,为谁凝滞一段绝代的风华?倘若,汝能回到当年的金陵脂粉地,桃叶渡,媚香楼,牵绊住谁与谁的似水流年?”   

      一纸娟秀悦目的行楷书体字句被内监递至帝后眼下。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的是,杏贞在一旁即兴绘制一株淡雅幽兰,犹似有幽幽兰香和着淡淡墨香缠绵袅袅而出。        

       皇后无甚反应,咸丰则是眼前一亮,甚是欣喜:“妙哉!妙哉!叶赫那拉氏家教甚好!此文正应时,朕仿佛由此眼见春风绘卷,似水流年,金陵射斗的文气,六朝古都的春秋!”    

      “应时,却不应景。”皇后略微沉吟,“皇上不知吗,金陵脂粉地,香艳秦淮河,满是落魄才子与青楼女子的世俗之气。另,金陵古都是曾盛极一时,但亦曾没落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境地。敢问叶赫纳拉氏,呈现此文于巍巍皇城,满纸浮华艳媚,意欲何为?”       

      不愧为一国之后,后宫之主,皇后言谈即便咄咄逼人,亦不失大家风范,雍容气度。     

      杏贞上前一步跪答:“回皇后娘娘的话,臣女无心冒犯,但闻宫内不乏诗书礼乐,大雅之风,许是帝后早已耳熟能详,已是看得腻味了。臣女文字虽不免浮华艳媚之嫌,但亦有清新灵动之风,愿为深深宫闱带来一缕新意。况臣女所绘空谷幽兰,泣露凝姿,素心芳华,绝无世俗之气。”     

     咸丰闻之言辞字字在理,辩驳有度,看来次女除却有书画之才,兼备应对之才。圣容已是喜形于色:“叶赫那拉氏起身,抬起头来,让朕好生瞧瞧。”       

      柳眉杏目,皇上是见过的;云鬓香腮,皇上是见过的;皓齿朱唇,皇上也是见过的。但是,咸丰帝断断不曾见过杏贞这般极有个性的美貌,说是清新脱俗、丽质超群也好,说是眉目潋滟、顾盼生辉也罢,皆只能言及其姿容之万一。一名女子要生得好看,又要耐看,已是难得,她在这素净的装扮之下,亦能显出含蓄风姿。尤是鬓间白兰,淡雅得恰到好处,将此女映衬得容华清艳 ,转侧流光。

       皇后吩咐下去:“记下,留用。”

       杏贞虽是一心入宫,但真当这么一天来了,心里竟无端端失落起来,自知此生今后已是皇家人,万般身不由己,皆属无奈。这宫廷如海,个中沉浮,唯有自知。

       这首先第一步,就是即将告别娘家,诸多不舍,徒留心底叹惋。


      杏贞轻抚闺房物件,又看看上了年纪的母亲,抚着她鬓间斑白的发丝,再看看少不更事的弟妹,互相嘱咐再三。她于娘家过了一个不眠夜,翌日上路,不忍回顾家人情状,但见黎明微光之中,屋舍轮廓森然,是那般熟悉,又似那般遥远。马车轮咕噜声带着自己的冀望,行去皇家大道。


                                                                          第二幕     宫心


       虽然杏贞参与选秀时给皇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她入宫后并未立即承宠。

       可怜这般月貌花容,怎堪都付与流年东逝水。

       眼见后宫其他女子轮番承恩,杏贞怎能就此甘心呢?

       在宫内难沐君恩,杏贞掌握了皇上行踪,在圆明园展示了少女的娇羞与魅力。

       杏贞注意到了,皇上迟迟未有妃嫔诞下男丁,颇为焦虑,如若,如若自己有朝一日可为皇上诞下龙子,那么,在后宫大有一番作为之时便指日可待了。

       可是,可是,如何才能接近皇上而又不让他觉得自己刻意为之呢?


       是日,杏贞又是一身清艳装扮,于圆明园大水法附近清歌一曲。曲目是早已练过无数遍的,她尽力把握好每一个音律,唱得哀婉缠绵,情切动人。

       皇上在不远处蓦地听闻,深感惊艳。他循声望去,却不见人影,只见曲径通幽处,有音音袅袅的歌声传来。走向那里,皇上只见着转瞬即逝的旗装裙裾一角,不觉加快了步伐。

       行至豁然开朗之地,芳菲花影簇拥之下,春日和暖的阳光之中,如同与百花争春的伊人仍在清歌婉转,韵律悠扬。

      “好!好!好!”皇上击掌而赞。杏贞旋即止了歌声,请安问礼。皇上上前扶起她,爱之不及地凝视。

       有淡雅兰香自杏贞玉体徐徐散发而出。皇上闭目深吸一口气:“好香!”

       继而皇上问她:“你是?”

       杏贞回答之后,皇上恍然大悟:“杏贞,杏贞,你就是那日的叶赫那拉·杏贞!”

      “劳皇上还惦记臣妾。”杏贞低眉浅笑,娇羞之态甚是迷人。

      “那日你画的幽兰甚好,你身上又有幽幽的兰香,不如朕赐你一名曰‘兰儿’,可好?”

       杏贞巧笑嫣然略施一礼:“臣妾谢过皇上。”

      “自今个起,你就是朕的‘兰贵人’。”

       圆明园是什么样的地方,可谓是咸丰皇帝的“宫外宫”。这里不但有真正的深宫贵妇居住,还有皇上的臣子从别处搜罗来的四名汉族女子,谓之“圆明园四春”。这“四春”即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和牡丹春。这四名汉族佳丽个个韵致风流,姿容卓越,远非等闲之辈可比拟企及。那么,杏贞,亦即兰贵人,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笼络帝心,使之长期不移的呢?

       话说那时那日咸丰帝自称是兰贵人的“知音”,甚至拿出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自比。

       兰贵人却明言不喜那典故。待皇上追问之后,她斗胆道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想法。

     “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倘若子期泉下有知,怕是不能瞑目吧。谁都会希望自己喜欢的人在自己死后依然可安然度日,更何况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知己呢?伯牙为了友人的死而不再弹琴,对自己的琴艺而言,也是一大损失。伯牙何必将自己的兴趣那般建筑在他人之上,臣妾平日读书习字主要是为娱一己身心。知音固然可贵,但若无知音,我依然具有真我之美,不曾减却一分一毫。”

       皇上听闻,思索之后沉吟道:“由此看来,朕这知音,之于兰贵人,应是可有可无。”

      “臣妾无意冒犯圣上,如若有所得罪,还望陛下恕罪。臣妾先请告退。”

        皇上兀自在圆明园中静处、思量,忆着与兰贵人短时却印象极为深刻的相处,从她选秀时的行楷书体小作,到一曲清歌,再到这么一番突显个性的言论,越发觉得此女非同凡响。

        叶赫那拉·兰儿绝非历朝那种幽寂深宫的女子,其气度、见识亦是绝大多数旗人女子所不具备的。

        可是,要如何才能真正虏获兰贵人的芳心呢?皇上如是想。

        谁不说紫禁城深宫内院几多繁华,受用无尽。俯视众多臣服与膜拜,皇上,想必多少会有些腻了吧,枉自独居天下第一之位,欲觅知音,谈何容易?

        皇上时常御座亲临兰贵人处,所谈内容博古通今,不由感叹兰贵人诗书涵养之丰沃,岂是后宫那些搔首弄姿女子可相提并论的?

        最令皇上回味悠长的兰贵人言谈内容是涉及江南水乡的部分。兰贵人会与皇上谈及自己那远在安徽的故乡,还有上贡至清宫的徽墨。

        江南如画。  

        早春第一只幼莺, 初初啼鸣的时候 ,江南就醉醺醺地张开自己的水亮明眸。 这一切, 就犹如一幅水墨风情画, 缓缓舒展开清丽秀美的绘卷。 续接此情此景的, 不单单是世人欣赏的目光, 更是人们步入画中的天人合一之境。 江南的世界, 就这么晕染开, 小桥流水人家, 古镇烟雨飞花 。如此境界, 好似蓬莱仙阁般, 美好而遥远, 可却又是, 近如咫尺般触手可及。  

       所有的临水人家都听到了, 春鸟落红和着潺潺碧水, 奏出春的音律。   

       所有的水乡人家都看到了, 春和景明的美好。 仿若某位画师拿了善琏镇的湖笔, 在浸染了水色与天光的纸上, 一笔一笔, 精心 勾勒出江南的容颜 , 不华美却足以艳倾天下的容颜。

       兰贵人将江南水乡描述得这般美好,久居重重殿宇的皇上怎能不心驰神往?遥想祖上当年,康熙乾隆多次微服私访,亲临水乡宝地。后,紫禁城里多了一座“乾隆花园”,内景尽数按照江南水乡风情来建造,亭台楼阁,别样风雅。小小一方天地即便被分成四段景致,其迥异于皇城气度的建筑与置景格调,也还是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始于嘉庆,历代清帝不再轻易出宫。忆及嘉庆年间的贞顺门行刺事件,至今宫人还人心惶惶,心有余悸。清廷对外更是采取闭关锁国的国策,自认“天朝上国”的美梦必将永远延续下去,紫禁城里将来一代代帝后及相关亲属也必将永远享受无尽的富贵荣华。
       谁还会对皇上提及游历江南呢?
       唯有兰贵人。

       不巧的是兰贵人发迹的时机来临了。这是她人生新的一处转折点。第二名助她荣华的男性降临了------她在储秀宫诞下男婴,爱新觉罗·载淳,咸丰帝唯一的子嗣,亦即将来的大清同治皇帝。
       此后,杏贞地位逐渐攀升,懿嫔--懿妃--懿贵妃。“懿贵妃”即是她在咸丰年间至高的分位。她在后宫女性之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懿贵妃。而皇后实则无心争斗,秉性温和,谁又能拿懿贵妃如何?懿贵妃娘家的荣耀亦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与此同时,西方列强伺机打开中国大门,泱泱古国开始了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变。
       在这样的大时代下,谁还能念及游历江南的逸致闲情?
       懿贵妃亦是兴味全无。
       
                                                                                       第三幕    剧变
 

       早在清道光年间,中英就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当初,英国人打开广州这个入口时,道光皇帝等人还在宫内请安,三日后才获知情报。道光皇帝竟问:“大不列颠在哪?”

       遥想当年,清圣祖康熙皇帝在位时,不但攻诗书,还精专西方科学、数学、人文地理等,甚至命人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如若道光、咸丰二帝如康熙一般勤学上进,不苟安享乐,恐怕晚清的历史会改写。 

       那样的话,也就不会有叶赫那拉·杏贞波澜壮阔的一生了吧。

       待到光绪年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都说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是利益关系,国与国之间大抵亦是如此。列强不满足于已从清帝国获得的既得利益,意图进一步展开侵略。        

       清廷不允。

       随即列强以马神浦事件与亚罗号事件为由,再度与清帝国开战。

       综观彼时双方情况,清帝国的失败是必然的。一方面,武器装备、作战方针落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清朝统治阶级腐败无能,贪图苟安与奢侈享乐,全无当年打江山时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议和不成,遂丧权辱国。

       这期间有一事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即是1860年10月,震惊中外的圆明园毁灭事件。
       数不尽的珍宝古玩、书画真迹遭劫掠。英法联军为掩盖罪行,将这座人类历史上最美的园林付之一炬,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大清王朝建造历时151年的皇家园林随着袅袅青烟,变为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英法联军如此罪行,受到海内外舆论的强烈谴责。

       然,“强烈谴责”,又有何用?

       帝后从避难所热河行宫狩猎回宫后,照样过着奢靡无度、骄奢淫逸的生活。
       何惧骂名,但求苟安。
       仿佛,那些抵抗列强的北京百姓与大量军士牺牲了,无妨;仿佛,圆明园遭焚毁,亦无妨;仿佛,诸多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依然无妨。
       清宫里的贵人们,还可以潇洒自得地吸着西方引进的鸦片呢。

       咸丰帝三十大寿,照样操办得场面浩大,有声有色。
       咸丰与懿贵妃都是戏迷,不知他们在畅音阁听戏痴醉时,心底深处是否会有些许叹息?
       毕竟,大清王朝的盛世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江南今次这画主要仿自日本插画家皇名月画集《画趣》  其它画中内容内容仿自其它的书    皇名月是一位很痴迷我们古中国文化的日本画家     醉喜欢你们啦  预祝猴年快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