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富家子弟
2017·10·4 中秋夜

时至今日,人们提及“富家子弟”,经常带着贬义,一是确实部分纨绔子弟会有一些不太好的共性,另一层因由,恐怕是人们的“酸葡萄心理”。
而我今天要讲述的富家子弟,家境很好,思想境界也很高。
清史专家朱家溍老先生家境相当殷实,家学渊源亦是深厚。可以这么说,他和他的哥哥们活出了富家子弟的极致。

最初看到他的大名,是80年代在北京故宫取景拍摄的电影播放时屏幕上显示的工作人员的名字。今年我较深入了解他,是因“中国文博名家画传”中《朱家溍》这一本。
他祖上显赫过,高祖父文端公朱凤标有朝服像的,灵柩回籍时皇帝特别下旨要沿途各省给予关照,并亲撰墓地修建谕文。后历代为官,有德,有才学,对后辈重教育。
在那动乱年代,他父亲的著述文稿散失殆尽,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光绪二十六年(1867年)他家原先拥有的大宅,高祖父文端公的赐第被侵略军纵火焚毁。

以上我大致介绍了朱家溍先生的家世和坎坷,接下来步入正题。以下四件事的内容出自《朱家溍》一书第172---187页。
朱家溍父亲健在时,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是马衡。马院长曾对朱家溍父亲建议:“您所藏的碑帖,是一份系统完整、拓工最古的拓【“拓”在这里读作“踏”】本,这是公认的。而故宫这方面的藏品是弱项。我想申请一笔专款,由故宫收购这一份碑帖,十万元您看怎样?”朱家溍父亲回答:“十万银元,按说是不少,不过我还在继续研究碑帖,没有出售的打算。我想将来会捐赠给故宫的,也是这份东西最好的归宿。”朱家溍父亲辞世16年后,到了1953年,朱家溍兄弟四人同意母亲的提议,写一封信给文物局,把全部碑帖共七百余种无偿捐赠。这事最后由文化部部长茅盾颁发奖状。
十万元于今看来也算是一笔较大金额的钱款了,更何况是在那年月。我记得《情深深雨濛濛》电视剧第一集,陆如萍向陆依萍展示自己新买的手镯,说花了二十元,意思是很贵。而在那之前陆依萍母亲说一把伞要好几毛钱。
接下来的事件于我看来,更是不可思议。
1976年,朱家溍母亲已去世十多年,大哥也已去世。由朱家溍提议,另外两个哥哥也都同意,将明代紫檀、黄花梨木器和清代乾隆时期做工紫檀大型木器数十件,以及明代名砚、宣德炉等多种古器物,无偿捐赠给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最后由河北省政府颁给奖状。
同年,仍然由朱家溍提议,两个哥哥都同意,将家藏善本古籍数万册,全部无偿捐赠给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最后由社科院颁给奖状。
1994年,朱家溍和两个哥哥将家中最后一批文物无偿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其中包括唐朱澄《观瀑图》,北宋李成《归牧图》,南宋夏圭《秋山萧寺图》,无款宋人画山水,宋许道宁画山水和明清人书画多种。另外还有南宋王安道砚、明代潞王府制琴以及明成国公朱府紫檀螭纹大画案等等。最后,由浙江省政府开大会颁奖状。
他家从此与收藏无缘。

关于为何如此大手笔捐赠,书中这部分文字最后有一段是怎么写的:“我曾经试着用各种方式回答,对方不满足,我也觉得言犹未尽。直到看到先祖朱凤标写的联文‘种树类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的时候,才觉得说出了我未尽的意思。”
读到此处,我还是不太能明白。我个人揣摩那联文的意思是,家族里重视对晚辈后生的教育,力求出高质量的后人,后人持续爱书就相当于小诸侯王一样,所以无需那么多名贵物件置于家中。

关于他家旧藏家具,我在此作点解说,援引自《朱家溍》一书第158---169页。
朱家溍家原先都有一般性的老式家具,其中算得上珍贵的只有一对金丝楠木大架几案,几面独板有三存多厚。
后来他父亲买了一批红木家具陈设起来,可是在朱家溍看来还是比较平常的晚清做工,如镶大理石面抽屉桌、镶大理石面圆桌和扇面凳子、方桌、管帽椅等。这座屋宇经过一番布置陈设和院中的山石竹树互相衬托,已经有些幽趣,但还没引起朱家溍对家具的重视。
富家子弟果然与我等凡夫俗子大不一样。那么多红木家具,还是晚清做工的红木家具,如若随便一件可放置在我家,我都要兴奋好久了。可朱家溍却评价道:“虽然平常,倒还不算恶俗。”
他父亲四十岁以后开始收购明清两代花梨、紫檀的家具。朱家溍这才眼前一亮,又惊又喜,才知道家具还可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随着花梨、紫檀珍贵家具的一天天增多,就陆续把晚清的红木家具淘汰到厢房群房。这样一更换,许多精品家具陈设安妥后,我便悟出一个道理:收藏家的藏品,从数量上讲,当然绝大部分收贮在箱、柜、架中,但书画的挂轴或挂镜总会轮流有一部分挂在墙上欣赏,收藏的器物也会有一部分陈设在几案或博古阁上。如果藏品水平高,而室内家具平常,就会使人感觉不相称。”
书中展示他家家具照片中最吸引我的是那张清乾隆紫檀嵌玉小宝座的照片。紫檀小宝座光洁润泽,靠背上竖着嵌有五颗浅绿色玉石。它整体给人一种稳重贵气的感觉。
“自古以来,收藏家能够聚集许多珍物,不仅需要鉴别能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机缘’二字。在不太长的期间内左右逢源,陆续有所收藏,就是机缘。以我家一些从明到清乾隆的花梨、紫檀家具而论,就是在数年之内,因机缘凑巧而得藏聚之乐的。”
我自身藏书已历12载,对于上面这段朱家溍写的文字,深有同感,藏书,也需要审美鉴别能力、财力和机缘。我的藏书的价值与他家藏品的价值相比,相去甚远。我还舍不得捐赠藏书呢。我的精神境界与他相比,也差远了。
将收藏癖持之以恒之人除了要有财力,还需精力与记忆力。其间耗费的心血,非金钱可以衡量。
关于他家家具之外的藏品,第158页有概述如下:“我父亲本来酷爱碑帖书画,从三十岁开始大力收购,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所蓄法书、名画、善本图书以及铜、瓷、玉、石、竹、木等古器物,其间有相当多的珍品【法书:书法用语。又称法帖,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以及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之意。】。正如启功先生在我家收藏目录《介祉堂书画器物目录》题跋中所说:‘无或逾此完且美也’。”而百度百科里有这样的句子:“中国有一份在收藏界很出名的杂志叫《收藏家》,该刊自创刊号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连载《介祉堂藏书画器物录》、《欧斋藏帖目录》和《六唐人斋藏书录》。”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近日读的刘阳著书《谁收藏了圆明园》,那本书里有提及,1860年10月参与了劫掠圆明园的军人把赃物当作传家宝一代代流传至今。那赃物还在他后人手里,今后也必将一代代传下去。这现象与朱家溍家人无偿捐赠相比,显得多么丑恶。
我之前还读了一本书,《日暮皇陵》。这本书的内容是精彩而丑恶的,讲述1928---1950年间清东陵被盗的事件,清东陵里除了顺治帝的孝陵据说没有珍宝,其它陵墓悉数被盗,仅存零星随葬品。如若世人都有朱家溍这样的家学、修养,那么圆明园会一直存在,清东陵和北京故宫里的建福宫花园【1923年6月建福宫花园被烧也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一直安好。

我虽是一个多方面能力低下的娘炮,但多年以来暗自得意境界较高,不贪图名利,沉醉书画,经年累月待人温和有礼,从不恋爱,也打算终身不娶、断子绝孙,意欲和世俗之境划清界限。另外我也收了不少仿古物品,也就是假古董。正因自己是如此持之以恒之人,所以更对朱家溍家人的精神境界顶礼膜拜。我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与他家人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回想起自己时常因藏品而洋洋自得是多么可笑啊。

《朱家溍》这本书还让我很有感慨的一点是,书中较详细介绍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他在2003年就已辞世了。虽然我收的人物传记几乎都有这一点体现,但朱家溍给我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他是一个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大有关联的人,还是一个老北京人。我很萌“旧社会旧中国的老北京人”这种设定【比如《城南旧事》里的人事、《旧京大观》书中老照片展现的景象】。看着书中关于朱家溍年少时目睹的老北京风物被娓娓道来,看着他童年的老照片,我是打心眼里感到温情暖意的,顺带感慨岁月带来的沧桑巨变。

现在很多富家子弟比不得朱家溍老先生,是否是因现代社会的喧嚣浮躁呢?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