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千古,何以写春

                                   ——玖月风执笔

       华夏,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源远流长的文明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深感自豪。如果说文物是华夏文明的物质体现,那么诗词绝对就是华夏文明的精神信仰之一。

       早在遥远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以悠扬的乐调,丰沛的情感,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无疑《诗经》可谓是华夏诗歌起源的一个大集,收录了无数凝结先人智慧的文化结晶,也为后世的诗歌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于丹先生,用婉转的文笔,以特定的顺序,带领着每一个读者重温最美古诗词。

       春秋,不但是季节的更迭,更是时间的流逝。同样的描写,运用不同的意向则很有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感觉。

       同样是春,既有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闲适,也有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怨。意象都是花,但一个是“花落”,一个是“花尽”,虽然近乎一个意思,但是却因不同的措词,而体现出不同的含义,相信这就是中华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了吧。

       对于春的描写,个人首推上文提到的李清照,实在是因为她的命运太坎坷,所以在她笔下,一个春天被她写成了不同味道。“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烂漫(这样的描写确实代表着春天的本身含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爱春惜春,此时的写春已经从单纯的描写升华到了情感的借代抒发,通过描写春,而寄托自己的情,至于是惜春之情还是感叹红颜易老的怅然之情,则由读者自己体会,这无疑已经达到了诗词的极高成就——使读者回味深长了。

      而同样是春,欧阳炯的词则不复李清照的委婉“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寥寥八句,连用十个春字,如此直白,在婉约词中可谓少见,此时的春不但包含了春天,更包含了春愁,春思以及女子的春心萌动,可谓是集春于大成。

       诗词中尚由不属婉约,不属豪放的山水之作。在那些游山玩水的浪客笔下,春则演化成了春色,对春的情感也由人人之情转化成人与自然之情,算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代表作有白居易的《忆江南》等,但只是可惜此等作品皆因用词措句之妙而称佳,真正情感的绝妙体现,却是很少见到。

       如果说婉约之作是给春赋予了情,山水之作是把情升华到了空间层次,那么咏怀之作就是把情从空间层次上升到了时间层次,一个春字,承古今,接天地,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韦庄诗云“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此诗意象为柳,以柳代春,前两句为春景,但六朝如梦,却是由空间上升到时间,感叹着繁华的转瞬凋逝,此等情感算是达到了诗的极致了吧,同样蕴含这样感情的还有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只是韦庄感叹的是前朝旧事,杜甫感叹的便是当朝今事了。

       诗词文化博大精深,阅读了于丹先生的作品,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前自己对诗词的了解只能说是不得精髓,相信之后的我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能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