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日的序曲
周末清晨,又是一片烟雨凄迷,我一边腹诽着每到周末都下雨,一边匆匆赶地铁。地铁站仍旧聚集着各类老人,似乎每个周末他们都要去参加什么老年聚会一样,却迟迟不见活动,只是把7号线围堵得水泄不通。我发现这里的老人似乎更喜欢聊天,只要三五成群,便是人声鼎沸,蔚为大观,不似家乡的老人,有种暮年的安静,冬日阳光下,也只是搬着凳子坐在院门口晒晒太阳,温柔的像是晨曦中带着些许温度的空气。很好奇,我却没有去询问,于我而言似乎保持这种不解的感觉颇有趣味,竟懒得过问外界的动向,亦或许只是对这种人声鼎沸有些莫名地排斥,如果真是在静谧的村落,看到老人在门口晒太阳,倒是会有心无心过去问问路,借机攀谈几句了。
一片拥挤嘈杂中终于挤上了地铁,地铁里人竟不多,由于是始发站,又是周末,我倒可以安闲地坐下来听听音乐了。阴湿的天气,整个人倍觉散散淡淡,却在听古筝曲时触动了隐藏起来的敏感的神经。一首十几年前上学时经常弹奏的《彝族舞曲》,真算得上是陈年老曲了,曲调悠长细腻,当年学习的时候也颇费了一番功夫,在众多曲目中不算是我最爱的,只是作为考级曲目算是比较熟的了,后来由于亲爱的喜欢,也时不时弹给他听,偶尔也会弹到索然无味。有时候从网上听听各种版本的,算是学习借鉴,不过王中山的版本始终是我最喜欢的,难度增加了不少,但感情处理更加细致入微,大赞之下奉为金科玉津,以这版为参考学习,却始终懒得寻找这一版本开始练习。无他,只是习惯了肌肉记忆后,没有太多的动力去重新开始一段有些审美疲劳的曲子罢了。
曾经为了学习这首曲子,在网上也查了不少相关信息,只说是《彝族舞曲》描写了彝族姑娘小伙的款款深情、浓情蜜意,似乎是颇为甜蜜而热烈的,不过艺术感受本身就无法标准化,上学的时候学这首曲子,颇感里面有些追思和伤感的味道,脑袋里总是浮现出少女临窗而望、无限追忆的画面,听了王中山的版本,内心的波动倒分外强烈了。
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若说古筝界的大师级人物,老一辈大师实在离我们太远,高山仰止、遥不可及,我更喜欢年轻的王中山的演奏风格,不只是魔鬼般的快速指序让我望尘莫及,更在于对他乐曲的情感解读,细腻真切而平实自然。或许是性格使然,太过柔美的风格似乎和我不是很合拍,曾尝试了无数次,实在难以模仿那种过于柔美的弹奏,独独喜欢豪迈质朴之风。
初听王中山的曲子,会惊艳和震撼,颗粒饱满的轮指、眼花缭乱的快速指序、气势磅礴的二指摇,都是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慢慢的,会找到他在作品中不一样的解读。《霓裳诉》跳出了单纯的爱情悲剧,从历史和男性的角度感慨命运的无端;《临安遗恨》真切的进入了岳飞的视角,徒增一段无奈、愤恨与历史转折点的困惑。从这一角度上理解,《彝族舞曲》更类似于大师指尖流露出的儿女情长那无端的小情愫。
有一种感情叫做追忆,当时却只道“是平常”。纳兰容若曾在词中写道:“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曾经的甜蜜与炽烈,身在其中往往不自知,总觉得这样的生活会平淡无奇到细水长流,却不知很多时候便在现实的蜿蜒曲折中或慢慢褪色,或发生骤变,徒留无尽的追忆。回想起来,曾经的平淡竟成奢望,真是情殇至此,伤人至深。易安居士与丈夫赵明诚的赌书与赛诗,如此琴瑟和鸣,何尝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归有光的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又是如何的辛酸怅然?如此,每每听完这段乐曲柔情蜜意的第一段、炽热爱慕的第二段,便有些不忍下去的感伤,重现的主旋律响起,总让我产生一种追思后重回现实之感,倍觉伤感。
喜欢这一版的《彝族舞曲》,也正是这一点,指尖流露的除了爱情的怦然心动外,总会或多或少流露出怅然与感伤,有时我想,这也可能是王大师弹奏时突然想到了什么触动了自己吧。《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于是冥冥之中让我恍惚,或许曲中的姑娘和小伙并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吧,回忆越是绚丽与完美,结局便越会遗憾与惆怅。初恋的美好伴随着青涩,就在岁月流转中辗转沉浮,直至有一天的某个时候,追忆往事,撩动了心曲,恋爱的感觉和心动在一瞬间身临其境,最后终究曲终人散,徒留感叹。
三、曲终
有人说,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之所以能激荡人心,一大原因在于悲剧带来的遗憾和不甘更能让人印象深刻,不能释怀,在这种情绪的激荡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于是悲剧有了相比大团圆更加深沉的追忆。追忆,便成了所有人类时时缅怀的精神摇篮。大者之于家国历史,小者之于儿女情愫,都在机缘巧合的追忆中升华为艺术的炫美,令人不知身处何处,曲终梦醒,一切尽然,苦涩的意味挥之不去,回味悠长。
到站了,我也曲终梦醒,又回到了现实,开始又一段“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历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