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认为作为国人,一生之中关于国学类的书是有几本必读的,而《资治通鉴》无疑就是其中的一本。此书虽与《史记》同为二十四史之一,但因为成书的动因不同所以写作的手法也不同,考虑事物的角度自然也是不同的。《史记》是作者以史官的角度记录历史,所期待的读者是后世万千之大众,所以文风偏平和,每篇后的“太史公曰”便是证明。而《资治通鉴》则是作者专为皇帝一人所写的书,其目的是希望皇帝通过鉴史而明人心知权谋,所以其中不乏多权谋诡诈之术,每篇后的结语为“臣光曰”就可以说明受众为谁了。而同样以诡诈出名的小说《三国》与其相较就实在算不得诡诈二字了。当然,从本质上来说,两书其实不太具有可比性,一是小说一是史书,不过《三韬六略》中的《文韬》部分倒是有些相近了。

前些时,在读《资治通鉴》时,因为其中的一部分写的太有趣,竟笑出声音来。以前看时有些地方虽觉得有意思,但也不至于笑出声音来。只是这里写的实在是妙极了,当时便想写出来与友人分享,只是手边有事要做不能分心。今日得遐就写出来,与大家共赏,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原文如下: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取自《资治通鉴》上部第十卷。

这段文字,大概的意思是:韩信派使者对刘邦说:齐国人都很诡诈,旁边又有个楚国,请让我在这里做个代理国王,目的是帮你看着齐国。而刘邦见到使者就大骂韩信:我被困在这,早晚都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之后便是最有意思的场景了。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其中以“蹑”字最传神,很可以说明刘邦当时怒发冲冠的状态,以及身为谋士的谨慎,小心翼翼的跟在刘邦身后并在他耳边小声说:我们现在没有实力,不能阻止韩信称王,还不如让他称王自守,否则可能会发生别的事情。之后就可看出刘邦的处事态度了。刘邦这时也反应过来了,想想是这么回事儿,但依旧以原来的音调继续骂着: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为何要当假王呢!之后就封韩信为齐王。

此上文字所描述之场景虽然很搞笑但也可以看出刘邦的处世原则,绝对深谙顺势而为之道。换个角度来想,如果是项羽遇到此事呢?项羽一定会强攻韩信的。

“顺时而动”这四个字的学问很深啊!

2015年6月10日